◇(独家)解读“习主席的文化理念”系列专题  ◇游玩勃隆克沙漠,食宿裕都宾馆  ◇多媒体公关宣传/整合营销  ◇火!2016北京风痕“10+30=1800”网媒炒作推广方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外企文化

总裁辞职不认错,排放丑闻凸显大众企业文化问题(图文)

时间:2015-09-25 12:53:49  来源:中国企业文化传播网  作者:(综合消息)

9378170822160911c9c9ae29a27195.jpg

本网讯 在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曝出排放测试作弊丑闻五天后,深陷危机的大众汽车总裁马丁·温特科恩宣布辞职。

温特科恩坚持说他没有做错什么,但他的辞职将为大众“全新的开始扫清障碍”。

温特科恩表示:“过去数日发生的一切令我感到震惊。我很惊讶大众汽车公司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违规行为。”

他说:“作为公司的总裁,我愿意为这些违规行为承担责任。我这么做是为了公司的利益,虽然我并不清楚自己做错了什么。这是赢回信任的唯一办法。”

在宣布辞职前,温特科恩曾两次公开道歉试图平息此次危机,但未能成功。

【法新社柏林9月23日电】在马丁·温特科恩因“尾气门”事件辞职后,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监事会在声明中表示,将于25日宣布新的总裁人选。

 该公司监事会在23日的声明中说,“新的任命将于25日上报监事会会议”,并表示公司管理层还将进行其他人事调整。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9月23日报道】马丁·温特科恩23日辞去大众汽车公司总裁一职,为严重破坏公司形象的柴油发动机违规排放事件负责。

但于2007年出任公司总裁的温特科恩仍坚称自己没有任何过失。他说:“我个人对任何违规行为并不知情。”

此外,该公司监事会代表称会向德国检察机关提请刑事检控,但其同时表示相信温特科恩之前对此并不知情。

目前,大众公司监事会的执行委员会并未立即拟定温特科恩的继任人选。德国媒体猜测,大众公司保时捷品牌的负责人马蒂亚斯·米勒可能接棒。

媒体报道称,另一位有望脱颖而出的候选人是大众旗下奥迪品牌的负责人鲁珀特·施特德勒。如果大众公司外聘,一位常被提及的人物是戴姆勒公司卡车分部负责人沃尔夫冈·伯恩哈德,他曾是大众公司的高层管理者。

在温特科恩宣布辞职前,包括公司大股东在内的管理层召开了一整天的会议。

大众公司监事会执委会在声明中说,“本执委会认为,违规事件也许涉嫌刑事犯罪”,并称该公司将全面配合任何调查。

执委会表示,温特科恩“对操纵排放造假一事并不知情”。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9月23日报道】人们不知道大众汽车公司如何令自己陷入如此丑闻的全部细节,但人们的确知道,任何像大众这样的大公司都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压力。监管者希望减少碳排放量,顾客希望买到廉价而富有动力的汽车,投资者想要获得丰厚的利润,雇员想要高昂的薪水。要同时满足这些诉求很难。

但是,一家像大众这样的大公司的高层管理者通常会做出不可能实现的承诺。他们知道这样做是保住自己的饭碗和巨额薪水的好办法。

唯一的问题是,高层管理者不喜欢被迫面对这样的困境,就是真正履行自己做出的不可能完成的承诺。所以,他们直接把这件事推给下级来完成。

中层管理者通常会尽全力完成任务。但不可避免的,他们发现这很困难。当承诺的结果不能马上出现的时候,高层管理者开始愤怒。中层管理者害怕自己被视为公司链条中的薄弱环节,于是他们很快学会了只向上级报告积极的方面。

尽管高层管理者或许很开心,但问题不会自己消失。企业等级中更下层的员工通常需要疯狂工作来找到巧妙的解决方案,以令企业同时履行很多互相冲突的要求。在大众公司,这种解决方案的表现形式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系统,当汽车接受检测的时候能够启动污染减排,而在正常驾驶的情况下则将其关闭。

市场观察近日刊载署名为马修·林恩(Matthew Lynn)的评论文章

大众汽车的排放作弊丑闻凸显出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此类丑闻已经不仅仅是涉及到这家德国汽车制造商自己那么简单了。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欧洲大型企业已经陷入了一系列的丑闻,而这些丑闻的核心在于这些企业经营业务的方式。

文章指出,欧洲市场上的许多顶级企业都已因一系列的丑闻而遭遇重创。虽然这些丑闻的细节可能有所不同,但每一桩丑闻都有着某种形式的欺骗内核。这是因为,投资银行业中高管追求短期业绩表现以谋求自身利益而罔顾长期业务健康性的文化正在渗透进更广泛的企业文化中去;如果这种模式无法得到改变,那么未来只会有更多的丑闻浮出水面。

以下是这篇文章的全文:

对大众汽车来说,除非是其试图使用受保护物种的皮毛来生产皮质座椅而且还被抓了现行,又或是向伊斯兰国家免费提供多功能运动型车(SUV),否则很难想象还能有什么更加糟糕的消息了。我们获悉,这家汽车制造商已经被控在其柴油动力汽车上使用一种软件来欺骗监管机构,使其误以为这些汽车配备的发动机的清洁性远高于实际水平。

大众汽车是德国规模最大的公司之一,同时也是最受尊敬的公司之一。但排放作弊丑闻一出,其股东就纷纷四散而逃,导致该公司仅在周一这一天时间里就损失了四分之一的市值。而且,该公司股价在周二交易中也再度暴跌,两日累计跌幅高达35%。更有甚者,从现在的情况看来,在这桩丑闻的影响消散以前,大众汽车还将面临远为糟糕的局面。

但现在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涉及到大众汽车自己那么简单了。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欧洲大型企业已经陷入了一系列的丑闻,而这些丑闻的核心在于这些企业经营业务的方式。

受“深水地平线”(Deepwater Horizon)原油钻探平台漏油事件的影响,英国石油已在声誉和财务方面遭受了双重打击。与此同时,一批大型银行则已被发现曾操纵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Libor)。法国巴黎银行因违反制裁措施相关规定而遭到了巨额罚款。而在今天,大众汽车则被指从事系统性的欺骗活动。

凡此种种日益给欧洲企业界的DNA中注入了一种不诚实的基因。现在,欧洲企业需要设法逆转这种局面,这是因为如果它们不这样做的话,那么就不会再有人愿意对这些公司进行投资。

在上周五,美国环境保护署(EPA)称,大众汽车所生产的柴油动力汽车的排放量远高于该署测试所显示的结果,并指称该公司为这些汽车安装的软件被有意设计为误导监管机构的排放测试。与大众汽车引导政府监管机构或车主所相信的污染程度相比,这些柴油动力汽车所带来的实际污染要高得多。

作为回应,大众汽车已经拨备了65亿欧元(约合72亿美元)的准备金来对这场危机做出应对。与此同时,大众汽车旗下美国部门的总裁迈克尔·霍恩(Michael Horn)则已承认,这一次该公司是“彻底搞砸了”。不过,关于该公司到底是怎么“搞砸了”的问题,无论是霍恩还是其他任何公司官员都并未加以明确阐述。

事故总是会有的,但像排放作弊这样的事情则不能算是什么“事故”。用来作弊的软件是被有意设计出来并安装在汽车上的,大众汽车内部肯定有人批准了这样去做。尽管有关此事的完整事实尚未公之于世,但大众汽车很难说服世人相信该公司并非有意实施一种精心策划的欺骗战略。

就这个问题而言,似乎存在着一种模式,而这种模式令人感到不安。

在墨西哥湾的“深水地平线”原油钻探平台漏油事件发生以后,英国石油面临着疏于管理和玩忽职守的指控。其结果是,这家英国石油巨头被迫为其在这场灾难中所扮演的角色支付了创纪录的罚款——直到今天,该公司还没能从这一庞大罚款所带来的影响中完全恢复过来。虽然英国石油并非有意欺骗,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该公司的做法令一种轻率粗疏的文化得以滋生。

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操纵丑闻就更加严重了,这项在伦敦市场上设定的重要利率是用来对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工具进行估值的,却被大型银行进行了系统性的操纵,目的是为了给自己谋取利益。巴克莱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和瑞士银行等大银行已经被迫为其在此事中扮演的角色而支付了巨额罚款。类似的,法国巴黎银行则已屈从于美国监管机构的压力,同意为该行违反美国方面针对苏丹、古巴和伊朗实施的制裁措施而支付90亿美元的罚款。

这些公司都是欧洲市场上的顶级企业,而它们已因一系列的丑闻而遭遇重创。虽然这些丑闻的细节可能有所不同,但每一桩丑闻都有着某种形式的欺骗内核。

而这就意味着,肯定有什么事情不对头了。从来都没人会把企业假想成天使,因为企业天生就是要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如果有些时候企业略微扭曲规则来实现这个目标,那么也没人会感到太过惊讶。要知道,资本主义从来都不是为那些有着过度洁癖的人所准备的制度。

但尽管如此,过去几年时间里被曝光的企业丑闻也还是太多太大了。当然,这些丑闻本身也令人感到担心,因为这种欺骗行为总是不对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公司股东来说,这种丑闻也正在日益变成一个问题。

当你对一些大型的欧洲跨国企业进行投资时,你怎么才能知道不会突然有一桩丑闻就那么蹦出来,在短短几天时间里就导致公司市值缩水三分之一甚至是一半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你没办法知道这一点。

现在的核心问题在于,这些公司内部的高管们更加关心的是自己的事业和奖金,而不是关心他们能为公司业务的长期健康性做些什么。在投资银行业内部曾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我会走,你也会走。”这句话所描述的是一种现实情况,那就是投行高管愿意达成那些有利于当前年份盈利数据的交易,从而将他们自己能获得奖金提高至天文数字的水平;但所有人都知道,这种交易从长期来看将是很糟糕的。但投行高管们并不在意这一点,原因是他们能因此而拿到奖金,而真到了情况变得糟糕的时候,他们早已经在另一家银行中“稳坐钓鱼台”了。

这种文化看起来已经从投资银行业渗透了出来,渗入到了更广泛的企业文化中去。很难相信大众汽车内部会有任何人觉得,通过排放软件弄虚作假的做法永远都不会被人发现。但是,到被人发现的时候或许你已经在丰田供职了。同样的,操纵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或违反制裁措施这样的事情也终有一天会大白于天下。但只要你运气足够好,那么到真相败露之时,你早已不是管事之人。

鉴于这种情况,股东需要做的是,对欧洲企业内部的工作激励方式作出改变。他们需要修改管理层“走马灯”的模式,这样一来公司高管就不得不考虑业务的长期健康问题,而不只是实现当前年份的目标即可。另外,股东们还需要考虑自己所希望看到的短期业绩表现给企业带来的压力,这是因为如果一家公司的股价因为令人失望的业绩数据而下跌3%,那么总比暴跌50%要好得多。

如果股东们不这样做,那么此类丑闻只会继续层出不穷;而随着公司价值的严重缩水,到最后股东也将损失大量的财富,想必没人会想要这种结果。

最新信息

  本网讯 在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曝出排放测试作弊[详细]

推荐信息

中国企业文化传播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39152号-2
郑重声明:本网页面构造与内容设置全部为自主创意,如有模仿或雷同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