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休,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庄子看起来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他生活在战国时期,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约比孟轲的年龄略小,做过漆园吏,生活很穷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在道德上其实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
庄子对于人间的竞争、斗争与战争,总是以批评嘲讽的语气,指出其中的执著、盲点与愚昧。虽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世人所向往的富贵功名以及浮华享乐,无不让人付出自我遗忘或自我遗弃的惨重代价,实在得不偿失。相对于此,庄子认为人的生命除了身与心之外,还有灵性的层次。正是这种层次让庄子丰富清廉思想,也用“道”开拓了廉政文化建设之先河。我们先看古代对“清廉”的说解。此语原出《庄子说剑》,文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镡,以豪桀士为夹。”清,《说文水部》:“朖也。水澂之皃。”本义为水的清朗澄澈,引申为清廉、公正的高洁品格。探其廉政文化内涵,对促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也为贯彻学习《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全面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改革创新精神整体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各项工作等,都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自古以来,历代王朝十分重视对廉政的倡导。“清正廉明”、“吏治清廉”一直被视作从政者的主要行为规范。在儒家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念中,“廉洁”、“廉平”、“廉正”、“廉直”、“廉谨”也是主要的道德准则。所谓“廉者,民之表”,“廉者,仕之本”,“廉耻,立人之大节”,“廉耻者,士人之美节”等说教,可谓俯拾即是。庄子倡廉,主要由人的生命现象着手,看穿人的生命本体,然后提出一系列修行指针,最后抵达清廉的境界。
道之道,非常道。庄子身为道教先贤,凭“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之”高尚境界。在一个动荡喧嚣的环境中,他的思想映射出一片宁静的光辉。人生观之可贵,在于诸人分辨外在不可为之事,以及主观上必须调节与把握的思想态度。庄子主张“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以随顺的心情面对混乱的天下,再从“道”的观点以及万事万物形成一个整体的角度,洞见天地有大美而不掩,足以使人逍遥其中,乐而忘返。品读《庄子》,你会感觉到从遥远的战国时代吹来的缕缕清风,那是自然之风——“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息相吹也”,这是自然的萧声,是天籁。
在那乱哄哄的时代时,人民都处于倒悬状态,庄子极欲解除人心的困惫,可是,现实的无望却使他无法实现心愿。由于他既无法使人类在现实世界中安顿自我,又不愿像神学家们在逃遁的精神情状中求自我麻醉,在这种情形下,惟一的路,便是回归于内在的生活——向内在的人格世界开拓其新境界。
庄子过得并不富裕,常常是窝在小胡同里打草鞋(“穷闾厄巷,困窘织屦”)。《庄子.外物》一篇中曾写庄子因家贫向监河侯借粮,这个监河侯却大打官腔,气得庄子“忿然作色”。不过庄子虽然如此贫苦,饱受富贵者轻贱,却没有像苏秦一样就此“头悬梁、锥刺股”地发愤图强,也来争个官当当。他血脉里浸染着浓厚的楚文化遗风,用恣肆汪洋,立意悠远,天马行空,傲骨铮铮逍遥人生走出了一条廉政之道。
庄子曾说“能不胜任,官事不治;行不清白,群下荒怠;功美不有,爵禄不持;大夫之忧也。”(《庄子·渔父》)意即:为政官员才能不够,政事办不好;品行不廉洁,百姓便荒疏懈怠;没有功勋实绩,官位和待遇就保不住;这是当大夫所担忧的事啊!他的这种心态对于当时疯狂的时代,也许有一份清醒的作用,作为调整人心的清凉剂。也是开拓廉政思想的一个先行者,所以,庄子“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他不官不僚,也不运动社会,只躲在陋巷著书,批评显贵的儒家,攻击污浊的社会,向往神秘的自然。布衣草鞋,糁汤野菜,物质贫困,精神自由,他用寂寞著出璀璨的哲学,文中荡漾着一种激情,读来时而让人心旷神怡,时而让人热血沸腾,也安慰了历代的失意文人。也奠定了“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民无信不立”立国之本,《南华经》中也始终贯穿爱民、教民、养民、富民的民本思想,倡导了用道德感化教育人民。庄子通过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共同本原的透视,对天、地、人、物普普遍规律的提炼,它给人类提供的不仅是解决具体问题的现成答案,也医治社会创伤的灵丹良药。
庄子常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意思是说:把自己的心境打所得干干净净,干净到一丝杂念都没有的程度;让自己的心境平平静静,平静到一丝波澜都没有的程度。遵循变化的趋势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散射得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就是明智。不懂得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违背规律胡作妄为,就会引起灾难。庄子只所以极力推介这些理论,也是发展廉政一个重要因素,他用大智大慧思想意识形态,告诫广大官吏们要有一颗“清静无为,忘我无欲”的思想境界,只有内心素净了,才不会受世俗的诱惑,度金钱、美色、权利等于身外。其实在传统的伦理学中,“廉”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和治国思想,极受褒扬。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都把“廉”作为传统道德的一个核心内容,古代思想家、政治家管仲说:“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之”,可见“廉”的重要性。“观人品格,先察贪廉”、“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百姓大害,莫甚于贪官蠹史”。如今群众对贪污腐败之风深恶痛绝,庄子把“清廉”作人生治国、治家的标准,也首开清廉之道的先河。
多年以来,众多学者都从庄子哲学、意识、思想、养生等方面去进行深度的研究,然而作为其清廉之道探索,是为一生清廉的庄子注入浓彩重墨的一笔。作为庄子故里的人民,在整日秉承庄子遗风的今日,把探讨庄子的清廉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一个具体实践。用“圣人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来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大有益处。《南华经》中对人生哲理的深刻认识,对人伦天理的创造性阐释,其深厚廉政思想和文化,为当今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充分的营养。
廉吏(清官)在我国历史上层出不穷,历代对他们都有颇高评价。“廉者,政之本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吏不廉平,则治道衰。”(《资治通鉴·汉纪十八》)“蠲浊而流清,废贪而立廉。”(柳宗元:《永州事使君新堂记》)
庄子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虽然生活上很穷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心不动,不贪财。在道德上他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自古道:“立心宜正”。所谓心正,是指做人做事的心态、动机和出发点不偏向、不倾斜。心正则行端,行端则“百度不侵”。庄子视权贵如腐鼠,提倡心斋、坐忘;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道德高尚,超脱物欲,不争名利,达到忘我境界的人是最好的人才。“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庄子·齐物论》)。”庄子认为真正的人才心胸开阔、广博豁达,能容万物于胸中,只有点小聪明的人斤斤计较,整日里勾心斗角。他主张:忠诚、恭敬、有能力、有心智、守信用、清廉、守节操、仪态端庄、不乱心智,才是人才并积极推行清廉的道理。
而今,大家都在谈论追求金钱、美女、车房津津乐道的时候,作为蒙城人的庄子,其留下道家经典《南华经》以其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影响力,在中国传统历史长河中,其哲学的力量巨大的,在当今物欲横流、道德失衡的今天无疑也是一部指导人生、设计人生、行走人生的指导老师,尤其是其中清廉思想,是一笔魁宝,一笔财富,一部史书。探讨一下庄子的廉吏思想,对搞好廉政建设、端正党风、树立良好社会风气、创建和谐社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都会大有裨益的。
《庄子·秋水》载:惠施在梁国作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道:“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很慌恐,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凤凰,您可听说过?这凤凰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凤凰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仰头视之道:‘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
宋国有个叫曹商的人,为宋王出使秦国。去时,宋王送车数乘;归时,秦王又送车百乘。回到宋国时,路遇庄子,嘲笑庄子道:“至于身处穷阎陋巷,贫困得靠织麻鞋为生,瘦得脖子枯槁、面带菜色,是先生之所长,我营曹商之所短也;而一见万乘之主便得车百乘,却是我曹商之所长也。”庄子镇定自若,从容说道:“我听说秦王有病召医,凡破痤疮挤脓者便得车一乘,而舔痔疮者则得车五乘,所治的病愈下作,得车愈多。您莫非是专门舔他的痔疮的吧?怎得车这么多?您快滚开吧!”
上述两则故事,充分反映出庄子视钱财如粪土,对权贵不屑一顾。如此优良品格,也为他做漆园吏提供了醇厚爱民、廉洁、立身空间,也得到了市民们的深深爱戴。庄子做漆园吏期间,不因做小官而气短,用非常心做平常事。从平凡上见功夫,立求不凡。庄子有“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心态,“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在自已的天地里享受闲适,让心灵进入一种自由和快乐的状态中去,忘记那些难以忘记的烦恼,从心造的笼子里解救出来;他不慕富贵、不建功名。他说功名富贵的笼子可以抛弃,人生在世,生存尚且不易,生存之外又要背上人际关系、等级观念、繁文缛节等重负,为什么不能真诚相见、开颜谈笑、逍遥一下呢?曾记,康熙用“清廉”对官员进行诫勉时说:“尔等为官,以清廉为第一,为清官甚乐,不但一时百姓感仰,即离任之后,百姓追思建祠以祀,岂非盛事。”《周礼·天官冢宰》中关于考察官吏的政绩,有六条标准:“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六条标准都离不开一个“廉”字,体现出“廉”为做官之本和考察之要的基本精神。庄子不是那种要官去做的俗人,他用梦蝴蝶走向了逍遥之路,以无用之用,作为逍遥铺垫,然后,由安而顺,由顺而游,层层深入,最后达到逍遥大通之境。
“生亦何欢,死亦何忧?怜我世人,忧患实多!当时在一片多灾多难的土地上,生息着一群忧患深重的生灵。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昏上乱相,荒淫或暴虐,或逐鹿中原争城夺地,或杀人盈野抢夺财货,混乱社会大舞台上频繁上演着无数悲剧、闹剧、惨剧。世人都在战乱、饥饿、贫困中担忧生存的艰辛,一些官吏、王相们在勾心斗角的争夺着权贵,一个不良的社会能成为个人不幸的充足借口。庄子要求大家首先要认清人生的苦难和苦难的根源,用老子提出了德之三宝来倡导和谐社会。德之三宝即:“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用慈心爱民,与民生息,谦下不争,从而使国家长治久安,天下太平。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始已!已而为知者,形而已矣!”(《养生主》),他经常用哲学思想调节紧张心态,往往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超然通达,静观待时。他认为善于堵塞利欲的洞穴,关闭利欲的门户,发觉悟之心,破色魔之障,常修从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人能自觉地做到理性而有效的节制欲望,便会终身没有忧虑,是升华生命价值、拓展生命长度、提高生命质量的最好选择。
同时主张是实行德政。他认为实行德政的关键在于提高人的品质修养,强调群臣的修身应由上而下,由己及人。只有勤政廉政的人才能治好国家,才能施恩于人民。民心安取决于君臣之德。知人善用,人尽其才。只有知人善用,才能为民谋利,人民的生活安定了才能显示出君主在德治国家的威力和作用。
庄子曾说:“功成身退,天之道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教人不论做什么事都不可过度,而应懂得收敛,不要得寸进尺。不自我表现,所以就能明智;不自以为是,所以就能彰著;不自我夸耀,所以能成功;不自我尊大,所以能长进。因为不与人争,所以没有谁能争得过他。人,只有知道了这些道理,才能正确地处理周围一切事物。不因一时的得失荣辱而狂傲或气馁,“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上云卷云舒。”知道满足的才能富有,死而不被人们遗忘的才是真正的长寿。
正因为世道污浊,所以他才退隐;正因为有黄雀在后的经历,所以他才与世无争;正因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强调率性。庄子是以率性而凸显其特立的人格魅力的。正因为爱的热烈,所以他才恨的彻底,他认为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其实就是对现实情形过于黑暗污浊的一种强烈的觉醒与反弹。
无论何时,大家翻开醇厚的《南华经》,细细研读之后,会有一种感觉,仿佛我们面前坐着一个大智大慧、久历沧桑的老人,他缓缓道来,却是微言大义、发人深思,令人肃然起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