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消费者可以“轻松”地喝到三聚氰胺奶粉,买到被添加了20余种化学试剂的面包或是馒头,吃到转基因西红柿,尝到添加了“牛肉膏”的不知是鸡肉还是猪肉的食品的时候,他们对食品安全的“渴求”可以理解。
可是,从生气到愤怒、再到无奈和漠然,如今,中国消费者在面对食品安全事件时的反应不是过度激烈,就是见怪不怪。让消费者正视中国市场上的食品安全问题,回归理性已经迫在眉睫,需要市场和舆论共同努力。
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刘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追求食品中绝对不含任何有害物质是不现实的。适量的使用添加剂可以使食品的营养和口味更加丰富,对消费者来讲并不算是一件坏事。在当前的情形下,使用适量的添加剂是不可避免的。
事实上,在目前出现的各种问题食品和有关食品安全的报道中,确有部分问题被夸大和误传。桑立伟表示,现在,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非常敏感,但是,事实上并不是所有食品都不安全。
食品产业链条长、涉及环节多,彻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需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储存流通、餐饮服务乃至监督管理、舆论监督等各个环节的共同努力。其中,消费者建立起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科学认识,进而培养出理性消费的习惯,无疑会对彻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科学认识食品安全问题,首先要建立起科学的认识。消费者期待食品100%安全当然无可厚非,但这种绝对安全是不存在的。按照国际通行的、科学的解释,食品安全问题是食品当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对此,国家所采取的保证食品对人体健康不构成危害的控制措施,是以可接受危险度为基础的,基于危险性评估下的管理措施,实际上是一种风险性管理。因此,消费者对此应当建立起一个可接受的风险度,也就是有一个心理底线。
其次,即便出现了食品安全问题也不必草木皆兵。有专家指出,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也逐渐发现了一些过去认识不到的危害。出现了问题,不慌乱、不回避,抱着科学、务实的态度,研究、认识、解决它才是上策。
专家指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是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提高的表现,不过,正确地看待并解决问题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桑立伟认为,作为消费者,应该注重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的饮食习惯和鉴别食品安全问题的能力,对食品安全事件形成正确的认识,自己保护“餐桌”的安全。
吴炳晶:汉族,高级记者,研究生学历。现任社长,消费日报社社长、党委书记,中国食品报社社长、党委书记、总编辑,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产业报协会副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