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改革激励,去年中原石油工程公司有275人从机关后勤岗位走向生产一线,实现公司人力资源的优化。
去年,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位列全球500强第四位,但由于历史原因,公司用工人数多,2012年超过106万人。据中石化一位相关负责人透露,直到2013年底,经过努力,才首次降低到不足百万。与相同体量的国际能源化工企业相比,用工多的弊端突出。尤其像中石化下属的齐鲁石化、中原油田等老企业,这一弊病更加明显。
如何有效控制用工数量,降低人工成本,提高效率,在内部深挖人力资源,成为公司上下需要考虑的问题。
而作为新重组的企业,中原石油工程公司在这方面做出了探索性的尝试—创新机制,在内部挖潜,让机关后勤富余人员自愿流转至一线岗位。
2012年12月28日,按照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石油工程专业化重组的统一部署,中原石油工程公司成立。通过公开竞聘,8个处室、80名工作人员建成公司机关。而公司所属的15个基层单位,却有136个科室,1315名机关人员。显然,基层单位机关“小而全”的组织架构模式,与公司本部机关精简高效的运作模式不相匹配,人员富余、机关科室职能交叉的弊病初步显现。与此同时,公司一线技术、操作岗位人员缺口不断加大,二级单位用工结构矛盾日益凸显。
为此,从2013年9月起,公司开始进行成立以来机关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体制机制改革,引导和激励更多的机关后勤人员转岗至基层和一线。
而这一改革之所以有能够顺利实行,得益于中原石油工程公司建立的以效益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
根据这套机制,效益类指标权重占70%以上,经营者、员工绩效工资与效益指标完成情况紧密挂钩,把员工基本薪酬的一部分按月发放,其余部分、各项补贴全部作为绩效工资,与绩效指标完成情况挂钩,浮动力度进一步加大。让员工知道井打好了就多拿钱,井打得不好就不拿钱,打亏损了就要背账。
更重要的是,公司开始将收入分配向生产一线、创效单位、关键岗位倾斜,合理拉开收入分配差距,让多劳者多得,逐渐形成“岗位靠竞争、去留靠能力、业绩靠实干、收入靠贡献”的良好机制,激励优秀人才走出机关、离开后勤,到基层一线展现身手。
在这种激励机制下,许多机关工作人员主动申请到一线岗位,反而提高了公司整体效率。
中原石油工程公司275位机关后勤人员到基层后,进一步发挥视野开阔、综合能力强的优势,提升了基层的整体创效能力,有效缓解了基层队伍结构性矛盾。
机关精简后,也带来了效率的提升。钻井三公司中原项目部50727钻井队平台经理焦开波对此深有体会:“原来要找两三个科室办的事,现在找一个科室就解决了。”
目前,中原石油工程公司直属单位的职能科室已由136个精简为110个,压缩幅度达20%;机关人员由1062人压缩到844人,减幅21%。
“此次改革不是终点,改革还将继续深化。”中原石油工程公司负责人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