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所之声》 获取信息最佳平台
翻开中电科的《四十五所之声》,猛一看虽然只有四个版,但很快就会被其丰富的内容所吸引,公司动态、行业新闻、员工趣事,相当丰富。“每个员工都会关注本部门或个人的消息是否被刊登,所以每期报纸大家都会很期待,员工们普遍认为这是获取公司信息的最佳平台和渠道。”《四十五所之声》主编郭俊伟这样告诉记者。
一版一版的看下来,会发现《四十五所之声》的第一版为“公司要闻”,主要刊登公司近期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把党政心声传达给广大基层员工;第二版为专题版,通常是公司内近一段时期主推的专项活动,如“管理提升”、“群众路线”、“创新争优”等专题,编辑们会通过典型事例进行细节挖掘,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报道;第三版则是基层动态,主要是刊登科研生产一线的工作动态,着重报道公司设备在技术突破、科研攻关等方面的成果。此外对各部门、各控股公司在近期开展较为突出的工作进行宣传报道,以达到学习借鉴、交流经验、共同进步的目的;第四版是文化版面,是员工们施展自己才华的重要阵地,诗歌、散文、学习心得体会统统都是员工投稿。还有一些党、工、团在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消息,如技术比武、运动会、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等方面的消息。一般来讲广大员工对三、四版更加感兴趣,大家都会关注本部门或个人的消息有没有被刊登,普遍认为所报是大家获取信息的最主要平台和渠道,每一期都会比较认真地阅读。
说起《四十五所之声》的稿件来源,郭俊伟十分自豪,与大多数企业职工兼职做内刊不同的是,《四十五所之声》拥有一支专业的编辑团队。“我们的报纸主要是由党群工作部负责编辑出版,设置专人(宣传干事)负责新闻的采写、编辑与发布。”郭俊伟告诉记者, 为扩大信息来源,公司以党支部为单位,建立起了一支较为规范的通讯员队伍,每个党支部的宣传委员兼任通讯员,负责本支部、本部门的新闻报送,党群工作部在党支部的“量化考核”中,把新闻稿件投送量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因此投稿积极性、稿件数量、质量都比较高。
自1996年创刊以来,《四十五所之声》已经出版了292期,在中电科一直起着“对外树立形象、对内鼓舞士气”的作用。通过对外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电科的主营业务和产品信息,为市场开拓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让上级单位更多地关注公司的发展,并给予更多的产业政策支持。通过对内正面宣传,提振了全公司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让职工以更高的热情、更积极的状态投入中心工作。“可以说,中电科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宣传工作的重要推动作用。”郭俊伟笑着说。本报记者 李惠欣
《博大水务通讯》 员工心声的刻录机
走过公司宣传栏,打开邮件,翻开公司网页……博大水务的员工第一时间就能看到《博大水务通讯》,作为一份只有2岁年龄的内部刊物,《博大水务通讯》不仅让员工们了解了企业的各种信息,更是在员工之间形成了努力创新、团结奋进的氛围。究竟是一份什么样的刊物,居然有这样的“魔力”呢?
翻开《博大水务通讯》,首先吸引你的不是报刊的内容,而是报头上那张图片,蓝色的建筑前,一汪池水中喷泉拔地而起,显得异常漂亮。《博大水务通讯》责任编辑宋雪苍告诉我们,这是一张博大水务公司的外景图,每次看到这张图片,大家都会为能在这家公司工作而自豪。企业内刊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企业内部员工沟通的通道,也是记录企业发展轨迹、员工心声的“刻录机”,企业与客户和目标、兴趣公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一份内刊从细节之处就应该能够触及员工的心灵,如今的博大水务内刊虽然不是定期发行,但已经吸引了一批忠实的观众,随时等待阅读新的信息。
别看现在的内刊这么受欢迎,刚刚开始创办内刊的时候,大家都犯了难。2012年3月,公司领导决定出版一份企业自己的内刊,面对任务,人手不够、没人投稿还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综合办公室承担这项工作的几个人全都是“门外汉”,面对着大量的信息,怎么排版、怎么润色,每一项对于这些“门外汉”都是大难题。没有办法,公司只能决定加大这些“兼职编辑”的工作量,就这样,慢慢摸索,《博大水务通讯》一办就办了两年,读者也从内部员工发展到总公司以及与博大水务有关联的单位,逐渐成为博大水务对外宣传的“桥梁”。
“内刊的风格一般都符合大家的意愿,而且都是发生在身边的事,大家都非常有归属感。” 《博大水务通讯》执行编辑潘利塔告诉记者。可能《博大水务通讯》还不能算作是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刊物,由于人手和稿件的限制,也只能不定期发行,但是这份刊物在员工之间的影响力却越来越大,通过《博大水务通讯》,员工能知道公司的大事小情,投稿后还能收到稿费,这进一步激发了员工参与的积极性,说出去,每一个人都曾经是内刊的记者。内刊是也记载着自己的生活点滴。
“未来,我们要提高内刊稿件的深度,加强公司内部的沟通与联系,树立博大水务特色的企业文化。”对于《博大水务通讯》,潘利塔和所有编委会的成员一样,都像是看着自己的孩子在成长,希望有一天能够成为一份有影响力的企业内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