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洲际油气……看到这么陌生且“高大上”的股票名称,小伙伴惊呆了有木有?它们并不是新股,只是旧貌换了新颜令投资者迷惑。据京华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除了摘星戴帽等一些硬性因素导致股票简称变更外,超过60家上市公司更换了“马甲”。
□现象
主业变不变名称都在变
根据统计分析,上市公司更名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资产重组导致主业变更,股票名称自然而然也需要变化。二是公司主营业务并未变更,但公司为了更加突出主营业务或者是产品品牌而进行更名。三是公司实际主营业务尚未变更,却“先声夺人”改头换面。
资产重组主业变更
由于资产重组导致主营业务发生变化而更名,这种形式最为常见。
例如,梅花伞在去年就公布了重组预案,公司拟出售全部资产及负债,并以发行股份方式收购上海游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100%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随着游族信息成功借壳上市,梅花伞的主营业务也由伞具制造商变为网络游戏研发与运营。
今年6月,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已于5月28日完成工商变更登记,名称变更为“游族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证券简称自6月5日由“梅花伞”变更为“游族网络”。
再如中科健,重组完成后公司的主营业务由通信及相关设备制造业转变为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行业,公司今年6月也将股票简称变更为中国天楹。
为突出主业及品牌
还有一些上市公司,为了突出自己的主营业务,扩大公司品牌影响而更名。如上海辅仁变更为“辅仁药业”,蓝帆股份变更为“蓝帆医疗”等。蓝帆股份是从事一次性PVC手套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公司目前主要产品之一即为健康防护医疗级手套。公司称,更名的主要原因是鉴于公司发展的需要,为使公司名称和证券简称更能体现公司的战略和发展规划,在品牌塑造、市场拓展等方面发挥更大的效用。
主业未变先换“马甲”
除了上述情况,还有一种较为夺人眼球的更名方式,主业未变先赚个吆喝,这样的公司也不少。
山水文化就是个典型。山水文化原名“*ST天龙”,公司主营业务几经变化,在更名前的主要业务为自有物业管理和运营。今年2月底,公司发布公告称,根据未来业务发展需要,拟将公司未来主营业务定位于旅游文化及相关产业。公司名称拟变为“山西广和山水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不过,公告披露后股价连续三天涨停,也招致上交所的监管函,要求公司对更名原因及董事会决策依据、后续可行的经营计划以及是否拟与原重组方继续进行重组等事项进行说明。在回复上交所的问询后,公司于今年3月28日起将证券简称变更为“*ST山水”,并在今年4月撤销退市风险警示后,简称进一步变更为“山水文化”。
无独有偶,湘鄂情近日更名为“中科云网”,也受到广泛关注。昔日的“民营餐饮第一股”,主业受挫后曾四处转型谋生,并最终锁定大数据领域。公司今年7月发布公告称,与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全面深度合作,为更加全面、准确地反映公司经营转型后的业务方向、经营理念,公司决定将名称变更为“中科云网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8月25日,湘鄂情正式更名“中科云网”。
换了“马甲”股价大涨
众多上市公司在更名后,市场也给予了热烈回应,股价一路蹿高。例如山水文化在宣布更名后股价即连续走出三个涨停板,今年4月以来更是开启单边上涨行情,自2月28日公告称将变更公司名称,至近期股价最高点19.19元,累计涨幅已超过250%。
因IPO造假而出了名的绿大地,近日也宣布将股票简称变更为“云投生态”。不仅点明了自己的控股股东早已易主为云南省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生态”二字更引人遐想。不过,此次改名,市场更愿意将其解读成“改善品牌形象,消除投资者对持有公司股票的担忧”。果不其然,在绿大地宣布改名到其正式更名期间,一个月内股价涨幅近20%。
值得关注的还有熊猫烟花。因坊间传闻称公司有望更名为熊猫金融,并将注册地迁往北京以及公司旗下“银湖网”接入货币基金等事宜,自8月22日起,熊猫烟花连拉两个涨停板,虽然公司对此传闻作出否认,但仍难挡市场热情,8月27日继续涨停。
□质疑
或仅为热点炒作及高位套现
上市公司的频繁更名,也引发了市场关注。一些主营业务并未出现明显变化,仅为了宣传或迎合市场炒作的更名行为,以及更名伴随着股东减持行为等,均招致不少质疑。
远东电缆7月18日公告称,为更好地适应公司发展战略,加快促进公司向智慧能源专家即智慧能源一体化方案提供商的转型,现拟对公司名称、注册地址、经营范围及股票简称进行变更。公司原中文名拟变更为“远东智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A股简称拟变更为“智慧能源”,原经营范围拟变更为:智慧能源技术、产品与服务及其互联网、物联网应用的研发、制造与销售;智慧能源项目规划设计、投资建设及能效管理与服务等。
由于远东电缆主营业务目前主要仍为电缆,其更名也遭到上交所问询。虽然公司对此给予了解释,但仍有不少市场分析认为,此次改名更具有“沾热点讲故事”的嫌疑。
还有一些公司的更名,遭到了“为配合股东高位套现”的质疑。正和股份主营业务原本为房地产开发、物业租赁、贸易等,因主业维艰,公司去年宣布将通过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收购马腾公司95%股权,由此进入能源领域。随后,公司动作不断,不仅对旗下房地产及贸易类资产进行剥离,还更换了董事长,新董事长具备多年石油行业经验。
今年7月,正和股份提出将原中文名称变更为“洲际油气股份有限公司”,并于8月28日将股票简称变更为“洲际油气”。有网友戏称,“一不小心就看成了洲际导弹”。值得关注的是,在公司提出更名期间股价大涨,但从6月20日至8月7日,有两名持股在5%以上的股东各减持了5%的股份,7月底至8月初减持尤为频繁。这也引发了市场质疑,部分业内人士认为,改名为股东高位套现提供了“便利”。
频繁更名会降低企业辨识度
近年来,众多上市公司频繁更名,例如“浪莎股份”,在上市16年间更换了12个名字,令人眼花缭乱。西部资源也更换了10次名字,还有不少公司在更名后又改回自己原来的名字。如星河生物一度改名为“菇木真”,但2013年又换回本名。
一位北京投行人士对京华时报记者表示,目前监管层对更名并无明确限制,在经过董事会决议并获股东大会通过等程序后,去工商部门完成变更登记即可。而变更登记付出的成本也非常低,“只需缴纳一定的登记费用”。不过,该投行人士认为,虽然变更成本低,但上市公司名称本身就是企业的无形资产,频繁变更会降低公司辨识度。
□建议
投资者要深入了解清醒认识
大同证券投资顾问张诚认为,近年出现了不少上市公司进行名称变更的情况,总体而言在A股以散户投资者为主的投资生态中,选择一个通俗易懂、“霸气外露”的名字对于公司的股价或多或少会有一定影响,因此一大部分上市公司出于吸引投资者关注、拉升股价的目的,开始不断地向热点上靠拢。但是更名并不能对公司实际业绩起到实质性的提升,更多的是吸引眼球博取资金关注。当然,对于公司更名,投资者可以关注部分低价股的交易性机会,但是一定要对上市公司有深入了解和清醒认识,切勿盲目跟风炒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