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争议”成争议,引出话题来
从副题可以看出,这是要谈“致良知四合院”(下以“四合院”代称)的。是的,最近有些文章在谈论他们的故事,我也想就这个话题聊聊,权当扯闲篇吧。
“四合院”的内院门庭
上个十年的最后几天,网上出来一自媒体文章,发在虎嗅网的APP上,题目叫《争议致良知》(下简称“争议”)。首先得肯定,作者的文字功力是不错的,读过全文,感觉是位看起来与“四合院”有过不快经历的人。这年头,彼此间有些不快互相对不上眼,也是个正常事。只要不将这种不快放大至媒体,同时媒体只要不成心炒作,大多是可以化为无形的。谁看到过张大爷李大妈天天网上你来我往骂大街的?不作兴这样式。但网上该文看来“不快”的感觉很重,直指“四合院”是有罪错的。理由有几点:一、“四合院”作为教育培训机构,有让受教育者“洗脑”的嫌疑,并更进一步升级为“精神控制”指控;二、财务不清楚,有敛财倾向;三、鼓吹“女德”,逆历史潮流而动;四、销售内部刊物,行为不法;五、施教过程有剥夺他人自由的行为倾向。当然还有些指谪,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需要说明的是,“争议”文字要比这儿概括的更见生猛,也颇有些引人关注的为文技巧。不过话说回来,生逢于这样个网红时代,放着网上“吸睛”手法不用,那真是又颇对不住自己。谁让我们生活在这么一个流量为上的时间段上呢?
我无意于批评“争议”,也不太受该文所带来的社会舆情影响。我相信直者自直洁者自洁的道理,毕竟我们又是生活在一个讲理讲法的时代,大家都以理说事,以法为底线,“四合院”有无罪错,大概还是可以说得清楚的。
二、让“四合院”出来露个脸
说到这里,大家会关心“四合院”到底是干嘛的?这里让它出来露个脸,有助于对事情发生原委有个了解。
“四合院”是一个依法成立的三家机构的合称。三家分别是北京知行合一阳明教育研究院、北京致良知公益基金会、北京怀柔致良知四合院公益文化促进中心。“致良知四合院”是其注册商标。北京人喜欢简缩,叫着叫着就简称为“四合院”了。从“争议”一文对其的批评烈度和语气来看,一定是在该单位有过任职或共事的,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争议”对“四合院”的指谪大多是有偏于事实的。有关这个,我们在下面的文字里会有一句没有一句地聊着。
以本文作者一清的了解来看,“四合院”还是可以值得一说的。首先这个“四合院”的自带色彩上,都有“知行合一”、“阳明教育”、“致良知”等一系列很“文”的词儿,这能让人很快将其趣味指向于500多年前的一位学者,这学者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先生。王先生在哲学上对中国后世的影响,大得有些吓人,习总书记就提到过他。2014 年 3 月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的审议时就说,“王阳明曾在贵州参学悟道,贵州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有独特优势,希望继续深入探索、深入挖掘,创造出新的经验。”不只是习主席,还有更多先贤都提到过他。所以,王阳明成了一门学问,称王阳明学,又称心学。由此看来,“四合院”作为一家教育培训机构,他们以“致良知”为达致目标和追寻理性这一点上,是值得圈点的。
所谓“致良知”按王船山先生的解释,就是致理性,人一旦有了理性,良知就有可能在内心中激活了。如果不是这样,可能就会是相反。有些网络写手看了“争议”后直接就对“致良知”开涮,云里雾里的将口水直吐直喷,这至少应看着是不理性的。从“四合院”公开发表的《四合院学习原理原则》等规章来看,其所追求的是:1、四合院的学习,以爱党爱国为底色,以奋斗圆梦为底线,以反躬自省为方法;2、内心净化、志向高远便力量无穷。通过自我反省,发现心中不好念头及时断除之,以减少人生烦恼与痛苦;3、心灵品质有多高,格局境界就有多高,相应的德行就有多高,所能成就的事业就有多大。——正因奉行如此,所以,近年来,追随“四合院”的企业家越来越多。多得去年底在北京雁栖湖一次“以爱国为底色”的讲堂上,参加的企业家等人员竟有4000多名,让是次活动演讲者金一南先生不得不感慨:一次集中这么多企业家来此学习传统文化,真是让人感到兴奋。金先生的为人品大家是知道的,这是一位真学者,是一位爱国的现役军人。另外,大家非常熟悉的《潜伏》中的主角原型人物刘光典的后人刘玉平先生亦是“四合院”革命文化的讲述人,他同样对“四合院”的学习内容大加赞赏。
致良知四合院,点亮你心中的那盏灯
“四合院”讲“致良知”,讲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比如他们培训学习中使用的教材就是两种,一种是《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另一种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前一种因为满载着“文化自信”的理由,充满着民族复兴的憧憬,深受欢迎,发行竟达千万之巨。稍微熟悉一点出版业状态的人应该知道,一本谈“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的书能影响到千万量级的读者,在当下读读各种“头条”便以为天下在握的时代,该是件多么值得一说的事啊。至于后一本教材,那更是直接追随领袖思想的大智慧。一家教育培训机构能请学者及中央党校教授们向企业家讲解和分享总书记“治国理政”大智慧及相关经验,这至少应看作是“努力学习”的一种表现。我们的各级宣传机构应该对“四合院”的这种努力给以足够好评与支持才更符合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要求。
像“四合院”这样一个文化单元,他们所做的所追求的,不知因何就让有些人不喜欢上了。这“不喜欢”的人有可能是参加过“四合院”的学习活动的。这种人应该不会很多,“四合院”一年培训和分享“致良知”课程的人有数万之多,按说出现些不喜欢课程设置、不待见授讲方式也是很正常的。但这种“不喜欢”与喜欢的人成何比例,应该也不难算出,断不会超过千分之一的。不喜欢这种培训方式就自动退出,“四合院”教学规定里是支持的,从没有拦阻过学员。如果千分之一的人不喜欢就给人的教学戴上“精神控制”与“传销”帽子,这是不是有点不公道呢?会不会弄得除“一”以外的“不高兴”呢?这帐应该不难算。
我曾问过一些学者,为什么总有人对企业参加有革命文化和传统文化内容的培训多有微词呢?人家回答是这样的:这也是当下“社会怪象”之一,企业如果组织员工花十万元学费参加红色或传统文化的培训,从中学习前辈人或民族先贤的奋斗精神或管理之策,一定认为是“走火入魔”、“不循正道”;如果企业花上一百万两百万参加一个西方经济学类的培训,不但不会受到指责,还会认为是有世界眼光,学习的是先进经验。——这就是今天某些人心中的固有观念。
真不知是什么时候形成这种“社会怪象”的。持这种观念的人一旦盯上“四合院”以及他们的规模与课程,“四合院”就摊上事了。
摊事了,看事的人就多了,网络社会里看事的人往往不嫌事大,越大越好。这种心态的人大多集中在网上,更多地集附在所谓新媒体上。
三、说说当下的“新媒体”
新媒体是个较泛的概念,既包括了新兴的官方网络媒体,也包括了很多个人公号即“自媒体”。就前者而言,很多都不具新闻采编的资质;而后者,本就不是什么媒体,所谓“自媒体”只是就其也能在网上发表些文字而言的,是个人公众号而已。最先弄出对“四合院”非议的,就是所谓“自媒体”文字,只代表个人观点,而它所发出文章的虎嗅网,据反映也并不具有新闻采编资质。由此看来,一个是自然人的“自媒体”,一个是自组织的“自媒体”,所以,它的权威性有大多,大家就可以做出评估了。由此也不难了解这次“四合院”的“摊事”是怎么回事了。在“网红”成为“经济”的当下,有很多所谓网络事件,说白了有点喝人血馒头的意思在内,这是所有在面对哄然而至的舆论攻击面前的企业家们应该知晓的基本常识。一些原本有着不错影响的新媒体,“本可县官”却“奈何从贼”,这其实是互联网“眼球生死战”的现实给逼的。
这一“逼”,逼出个产业来了。既然手机上扒拉扒拉就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社会信息,谁还去看报纸呢?所以大家都弄电子信息。生产内容,转载内容,似乎成了个新产业链。而这个“内容生产”的新工场,是要靠自己养活的,它们不像传统媒体一样有拨款,新媒体没有这样的幸运了,只能靠“内容生产”在市场上抢饭吃。怎么抢?首先是抢题材抢“亮点”,这个时候正好有一向以巨大影响力在做“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话题且弄得风声水起的“四合院”给人捅出“事”了,谁还能坐得住呢?不少人就攒着劲儿上了,呼着喊着似乎“四合院”真犯了天条了。很多“不怕事大就怕事不大”的自媒体一窝蜂上,又是转载又是辣评,更多的是炒现饭,搞惊世之语。“四合院”一下子因了一个自媒体的“争议”文字就呼拉拉陷旋窝中去了,有点山雨齐集雷电俱来的样子。笔者统计了一下,有十来家网媒在操心“四合院”的事,所集中的是“四合院”的五大罪状。他们似乎有些坚定地认为,“争议”文字给“四合院”定的罪状不必再“审”,那就是事实。但这种“未审定罪”的方式毕竟不太受现代法制社会的认可,经网民们梳理,很快就发现了有些让人捂嘴的细节:所有有关“四合院”罪状的“新闻”,没有一个文字是来自有新闻资质的媒体采编的。那些跟在后面“抢”热点的看起来比较吓人一点的媒体,也全是“据报导”、“据某某网报导”,而后一家重复前一家的“据报道”的全部来源最终又回到了“争议”那一篇的文字——这就是“四合院”罪孽的“源”了!
这真令人尴尬。也让人悲哀!
四、“四合院”五大罪状均为“莫须有”
一开始,本作者也是认真地看“争议”文字的,因为我总相信一篇长达数千文的网文多少包含些虽许价值的,但看着看着就有些疑虑了。因为,但凡揭露性的文字,一定是要靠事实支撑的,任何一句夸大之语或一个堆挪的数据,都将影响立论基石牢靠与否,从而决定受众对其用意的判定。说实话,读完后我有些失望。
“四合院”在北京雁栖湖举办的《伟大时代 光明未来》论坛
同样失望的还有那些“本为县官”的商业和官方新网站,他们的“抢姿”与“吃相”实在是太过不雅,让人深深失望。
为什么对他们失望,是因为从“争议”一文箕畚而来的所谓“五大罪状”,无一可以立足企稳。为何下此判断呢?诸君不妨一一看来:
一罪,四合院培训教材《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是非法出版物。——均由东方出版社正式出版。有网友不满于“争议”的“粗心”,将该书“图书在编目录”所有信息都弄网上了,这个铁定事实无需多言。
二罪,“四合院”培训开课前和举行重大活动时唱国歌挥舞国旗,且在教学流程设计中的反省方式是“精神控制”。——有网友称,如果唱《国歌》或《歌唱祖国》的歌曲时连咱们的国旗都不能挥舞以表达爱国之情了,这真得查一下是谁在“精神控制”?这“控制”的力量竟来自何方?如果课程设置中的“反省”方式都不能存在,那“日三省其身”岂不一错就是几千年?
三罪,学习活动开始后为强调课堂纪律集中收存通迅工具是“人生控制”。——收走手机以防学习过程此起彼伏的业务电话玲声,这就成了“人生控制”?生活中不仅中学生学习时不准手机进课堂,就是一些时政学习班,集中存放手机也是常态,非“四合院”独家所有。
四罪,收取企业费用300万,是打着教育幌子干巨额敛财的行当。——这个只需要看看“四合院”财务审计报告就不需要再说什么了。“四合院”三个单元的财务审计报告都是公开着的。
五罪,家庭建设课程中鼓吹“女德”,另又说鼓吹“男德”。—— 一矛一盾,以其之矛攻其之盾即可。至于又有“女”德,又有“男”德,这不挺公平么?世界上就两“人”,两人都讲德不好么?
我以这样的方式说话,是想淡化文字的锋芒,让包括“争议”作者在内的批评者看起来不至有受到冒犯的感觉,书面文字有时候是惹事的,因为它不像微信,可以加上很多表情符号。
五、“四合院”文化举措正是当下社会的急需品
我得感谢“争议”作者所列举的一些聚汇在“四合院”周围的一些企业家名单,使得我有机会访问他们。与企业家的接触,真心觉得他们都是很优秀的人。事业做得那么大,解决了那么多人的就业,他们都是中国昂扬向上的中坚与骨干。企业大的好处是不需言说的,企业吸纳了多少人,就有多少家庭生计得到了基本保证,仅凭这一点,我觉得社会应该善待这些企业家。
这么多优秀企业家为什么都愿意聚集在“四合院”周围呢?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你能说他们都受了“精神洗脑”与“人生控制”吗?这些人愿意把自己企业的员工培训都委托“四合院”,这是为什么我们能不能问问自己先?就如“争议”所透露的,这些企业家旗下要么是几千人甚至几万人,要么是十亿、百亿企业的掌门人,要么其法人是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这些人智商都出问题了吗?如果真如“争议”所质疑的,这儿是个用非法教材搞培训、还搞精神控制,企业家们愿意将自己的管理层以及连带企业的明天与希望都交由他们来“控制”吗?
如果大家都能平心静气地想想这些问题,应该是不难找到答案的。
其实,答案是明摆着的:这就是“四合院”所传导的价值体系里有企业家们想要的东西?是“四合院”《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一书所溶汇的力量所致,是《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所具有的魅力所在。
“四合院”的“致良知”是有着当今时代鲜活内容阐释的,那就是:爱党爱国,是当代的良知;奋斗圆梦,是当代的良行;反躬自省,是当代的良法!“致良知”这种全新的、适应于时代要求的内涵阐释,正是企业家们所寻找的目标与理想。他们希望把传统文化与当代使命融汇到一起,从而找到了力量的源泉。
我不知道朋友们是否认可这样的观点,一个人能将企业做大到几十个亿几百个亿,或者能使企业容置成千上万的人就业,这样的人差不多就是“人精”,一定有过人之处。但一般而言,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的光鲜之处,在背后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曲折甚至苦难,实在是外人所不知晓的。他们在管理企业过程中的某些细微追求与独特做法,也不是我们这些局外人所了解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不了解就去诟病他们,不能因为他们的某些做法是公众所没有见识过的就去埋汰他们。若果这样,至少(我说的是“至少”)是不善良的。常常见到一些键盘侠们指点成功企业家这呀那呀的,想想都有一种颠倒的感觉。就“争议”所罗列的各位企业家汇集于“四合院”,从而批评他们被“四合院”所“精神控制”,是“洗脑”的结果,这听起来真的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不以为然。
“四合院”论坛上,著名学者爱国将领金一南先生作《忠诚》讲座
人都说中国的企业很少有撑过十年的,这实在是一种可悲的事实,说明转型期的发展有多么的不易。当然“十年之说”也不能覆盖所有,毕竟有一批企业家挺过来了,而且他们的规模越做越大。但与此同行的是社会变革带来的各种变化,这种变化常常添加给企业家以焦虑与困顿,况且,激流行舟不进则退是个永恒法则。因此,行舟之人总在寻找求生之道,他们需要解除内心的焦虑与疑惑,他们需要企业内部有一种激荡的力量。当他们终于认识到即使华尔街一流老板或《经济学人》杂志都无法预料世界经济发展走势之时,他们将寻找的方向调整到了中国传统的智慧之中,又在多轮扫描式寻找之下,终于锁定了五百年前的“龙场”,听懂了“悟道”的深意,他们认为王阳明的心学或者正是解开当下困惑的有效路径。于是他们自发地走在了一起,探讨中华古代智慧,开始了致良知的学习与探究,并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家结伴而行。他们就是这样走到一起来的。实践证明企业因之而发展得越来越好。发展得越来越好了的企业家们形成的共识是:凝聚力量,以一代人的奋斗付出,助力于整个国家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四合院”所有活动,一直受到主流媒体的热切关注
他们这样做有错吗?他们这样的共识有错吗?
不但无错,“四合院”的文化举措,正是当下社会的急需品,也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一股清流。
六、桃李不言,负重前行
这个时候如果替“四合院”的创立者说几句公道话,很容易被认为是站台。好吧,我这里说说“致良知”总可以吧。
“致良知”的完全式表达来自王阳明。王临终有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求”?一个人的内心光明了,世界就会一同光明起来。反之,如果一个人内心是雾霾遮蔽的,那么,他的世界一定是黑暗的。“四合院”企业家聚合在一起,是在寻找心灵光明,追寻这种光明拂照下的内心强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事业。“四合院”的追求就在这里。正是这种追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四合院”培训的“心学”是什么呢?有着什样的内涵呢?这样说吧,它所涉的重大内容是“不忘敬畏”。王阳明晚年时悟获“心即理”的本体就是“良知”,“良知即天理”。而“致良知”就是要保持一种敬畏。“四合院”的规章里,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爱与敬畏:要有爱,爱祖国,爱人民;要有敬,敬规则,敬天地。敬畏自然法则,敬畏鲜活生命,敬畏他人尊严,敬畏传统美德。“一切事败,均出于轻慢,一切轻慢,皆是少了敬畏”。所以,“四合院”就是要求于每一位企业家,在他们的企业里能永褓着对国家人民的爱,和对事物规则的敬。这就是“知行合一”思想的精华所在。这里谈论的是“不忘敬畏”,要求的是“自由创新”,强调的是“实践精神”。
“四合院”的掌门人曾谈到过他之所以创立这么一家机构的缘由,他说,社会在发展,国家在努力,前行路上,一个又一个的难关需要闯过,一个又一个的险阻需要跨越,作为一个受益于国家进步的知识分子,希望能用自己的努力为生养我的祖国奉献些什么。“毕竟,整个社会在这样的一个关键节点上,需要有心之力的凝聚啊!”
《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一书,“四合院”推出了英、法、德、日等14种文字版本,随着我国“一带一路”的商人队伍,传向世界各地
七、社会成本的无端付出,只会让家庭多了哭泣声
是的,“四合院”就是这样的一种目标追求。
当下,不但中国企业发展处于爬山过坎的阶段,便是我们的国家也正在这样的一个路径上前行,特别需要全体国民的力量凝聚。
我丝毫不怀疑当下一些批评者是爱我们国家的,他们以激烈的方式批评社会、批评社会上一些在他们看起来不那么美好的事物。接纳这种“批评”现象,应该是我们社会更宽容、更进步的表现。同时我想强调的是,这种批评应该是基于理性的,是最大限度地有利于国家进步、民生福祉改善的,而不是相反。有时候,一言不合就完全否定他人的努力,甚至不惜攻倒一个企业、企业集团,哪怕这个企业集团解决的是几千人几万人的就业。这样做,社会将要付出怎样的成本代价?就业者之家人要付出怎样的泪水?但凡有点常识的人都应不难评估这后果的可怕。我这里无意于针对“争议”一文说事,但如果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人越多,推波助澜、敲锣起哄,这事真就悬乎了。近年来,一些被网络围殴而终至关门息业的事多了去了。这已然造成社会就业方面的很大困境,国家也因之不得不密集出台相关保护措施。对于社会因键盘侠们所造成的这一局面,有不少“公知”会说,批评一下怎么就不可以了?你可以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啊。这话一点也没毛病,但是网上一个早晨的发酵,就足以让一家打拼了几十年的企业秒失江山,等到一年半载的“维权”努力后,某些权益可能也维护了,但企业早早就跨了。
发生这样事情,找谁哭去?没有地方可哭,只有失业者的家属抱着头在自己家床沿边厨房里哭,而且是痛哭。这个时候谁来管他们?
企业家们在“四合院”《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的课堂上
八、争取尽可能多地累积一些“共识”
近年来,由于国际环境大变局,国内企业正一头撞在深度调整的硬墙上,经济下滑严重,就业压力日增,正是需要大家同心克服困难、社会凝聚共识的时候。所以,舆论场应该给企业家一个公平和宽容的环境。无端伤害一个企业,社会是需要付出极大成本的。这些成本,都会间接地摊到每一个社会成员头上。当然,就批评者的发声而言,作为个体,他不可能在言论放出时想得这么多。但作为媒体,应该有这样的一个份责任,千万不要为了自己的一点私利而去放大不实。
或说,媒体就是为批评而生的。这个观点正不正确,估计并无定论,也不必去管它。我们再说另外的一个现象,作为政府的一些机构,作为社会管理的一些职能部门,在企业舆情初发之时,应该有个守护的姿态,不要盲目跟风,也不要冷眼旁观,而应去理解他们,同情和抚慰他们,与他们一起守护企业的利益,这应该是一个基本态度。现在的问题是,企业出现了“舆情”,往往社会管理机构很难有看起来还算像样的表现。这是很让人失望的。
破解这种困境,需要我们最大程度地建立一种共识。这种共识的基础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把一切力量凝聚起来,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万众一心”,这样,在我们国家、民族努力向上爬坡过坎的过程中,才会凝成一股合力,形成集约的力量,达致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梦想的目标。
人类已进入21世纪的二十年代,这整个十年,将是中华民族朝着伟大复兴攀登过程中最重要的十年。这一过程中每个人或者会碰到这样那样的不如意,遭遇到变革时代可能种种的不顺心。但是,我们不能放弃,必须团结,团结就包括了互相接纳,包括了理性宽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积累共识、堆积共识。知道周边的朋友错了,拍拍肩膀,大家改正,鼓励着继续前行;看到了他人行走艰难,大家上去扶一把,送一程。用宽容的心接纳每一个我们的不熟悉;对待自己还不理解的新生事物时,尽量地争取让子弹多飞一会儿的时间,这样的彼此尊重与关切,是我们社会所呼唤的东西。这样做了,于社会减少的是戾气,增进的是和谐;减少的是纷争,增加的是共识。整个二十年代的世界,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定是红红的中国色彩年代,我们努力增加和累积这样的共识,从而让我们的社会生态更有春意的阳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