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筑业已经进入转型期,面对新常态的经济背景,行业的生产方式、企业的发展战略都面临着一场新的挑战,这其实是企业在新时期文化层面新的较量。在建筑行业全面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工匠精神与鲁班文化,是建筑施工企业应对新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每一个经营管理者的历史责任。
企业文化的定义与建设大家都已经熟知,许多企业在实践中也积累和总结出了非常成功的经验。建筑行业作为国家经济部门的一个特殊分类,有着自身的特点。因此,建筑企业在文化建设中也很自然地表现出了行业的某些特点。
一、文化建设的行业印记与历史传承性。
建筑行业最悠久的传统文化莫过于师徒传艺的规矩文化。从祖师鲁班开始,师傅带徒,技艺和规矩口口相授、代代相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至今维系着中国建筑行业的行为准则,维系着建筑人的担当与诚信。历史上,建筑工匠从来都是居无定所、漂泊迁徙,形成了吃苦耐劳的性格,形成了在社会的夹缝和底层忍辱负重的精神。我国的许多大型建筑企业都是由部队转业而来,这支队伍里一开始便流淌着军人的血液,有着一种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英勇气概。中国建筑行业中这些最原始、最朴素的基因和精神造就了建筑企业文化的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企业学习和应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根据队伍自身的特点和工作实践,不断探索与总结经营管理中的经验与规律,形成了符合企业实际、符合发展要求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是在历史的实践中不断被证实、不断被完善的企业精髓,它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具有历史传承性。业内许多企业文化的根基也在于此。文化建设应该尊重企业发展的历史,珍惜前人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与优良传统。
二、文化建设与社会价值观及国家政策的相关性。
一方面,建筑企业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建筑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进步,连接着千家万户,连接着百姓的生活,企业的文化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要与期盼宜居生活的老百姓的需求、利益相吻合,这样才能产生强烈的社会共鸣与内部力量,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还要更好地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另一方面,建设企业文化要密切关注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建筑业的发展与国家政策的相关性极大,例如当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筑行业在“去产能”中就首当其冲。因此,企业随着政策的变化要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发展理念和经营方针,以适应新常态下的经济环境、以适应不断提升和更新的市场需求。
三、文化建设的开放性和创新性。
建筑行业是国家改革开放较早的领域。建筑业30多年前就打破了地域壁垒,走出了本土、走向了世界。建筑业门槛也较低,行业兼收并蓄,各式人物、各类队伍都进入了这一市场,虽然带来了鱼龙混杂的局面,但也创造了相互学习的机会,造就了不断创新的动力。加之工程项目的开放性、可视性,建筑领域很少“秘密”,新技术很快就会被广泛应用,新的市场不久就人满为患。在建筑行业,优秀的经营管理成果,易于被学习和应用,企业的文化也易于被外界宣扬和传播。这就是许多企业在理念、战略、制度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的原因。正是由于行业文化的相通性,我们总结、提出了弘扬鲁班文化的六个方面,以促进企业文化的认同和交流。
四、文化建设对工程项目的依托性。
建筑业推行项目管理已有30余年历史,随着项目管理水平的日臻成熟,人们应该更深切地认同工程项目是企业的管理重心、是市场经营窗口这一判断。项目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组成与延伸,企业的文化建设必然要依托于工程项目,在工程项目上落地生根,这应该是建筑企业文化建设最突出的特点。研究工程项目的文化建设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项目文化建设要完整地体现企业的文化精神与经营理念,尤其是工程建设组织方式发生变革、人们充分认识到法人管项目的重要性之后,项目更要树立大局意识、资源共享意识、企业品牌意识,将企业文化与精神突出、鲜明地展示在项目窗口上。二是项目文化建设在具体执行中要因地制宜、勇于创新。要在创新项目生产力理论、推动传统生产方式升级改造、推动绿色施工、探索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等方面有所作为,以项目文化具体的、持续的创新来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
五、文化建设更加注重人本性。
建筑施工体制改革以来,许多大型企业都逐步转变为管理密集型企业。但是作为一个行业,建筑业仍然还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范畴,在工程项目上依然有着劳动密集型的特点。建筑业的流动分散特点再加上“两层分离”后劳务层的分包问题、项目上众多分包商的合作问题等,企业文化建设面对的群体更多、更复杂。因此,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对人的管理和引导。从另一个角度讲,文化建设又是企业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维系,企业文化以人为本,关爱员工、尊重员工,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他们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这也是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