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解读“习主席的文化理念”系列专题  ◇游玩勃隆克沙漠,食宿裕都宾馆  ◇多媒体公关宣传/整合营销  ◇火!2016北京风痕“10+30=1800”网媒炒作推广方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综合资讯 > 最新推荐

我心美善即是義,人因有义显威仪

时间:2015-09-17 08:18:55  来源:中国前沿资讯网  作者:彭允好

本网讯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人类发展的见证。汉字的出现已有近8000年的历史,从河南贾湖发现的一些刻在龟甲上的符号,到仰韶文化时期的文字图形,到殷商时代转化成成熟而系统的甲骨文,再经周代的金文、大篆,秦朝的小篆、籀文,汉代的隶书,唐代的楷书,草书,行书,以致形成今天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最富魅力和美感的语言沟通手段和信息交流工具。

独一无二的方块汉字,是古老悠久的华夏文明作为世界文明体系中唯一没有间断且延续至今的原因之一,是有着鲜活生命力和创新力的文化内核。每一个汉字都蕴藏着丰富的信息、美感和情韵,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魅力。基于汉字本身而产生的书法艺术和文化表达,是世界上其他任何文明体系中都不曾具有的。

清代王筠在《说文释例》中说:“推古人造字之由,先有字义,继有字声,乃造字形,故其说义也,必与形相比附。”这就是说,在人们的头脑中,先有对某种事物形成的观念,即意义;然后有词的语音形式,即字的读音;最后才依据意义和读音造字,即字的形体结构。

汉字作为世界上惟一的表意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是有血有肉的精灵,每一个汉字都有其独立的文化内涵。通过对独立个体的汉字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读,可以更容易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脉络。

关公文化惟一的精神内核就是“义”,义在传统文化中是应用最为广泛、含义也最为丰富的道德范畴。义的古代写法是“義”,上羊下我。《康熙字典》中出自《未集中》《羊字部》:《说文》:己之威仪也。从我羊。《注》臣铉等曰:与善同意,故从羊。羊为六畜之一,是与上古先人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动物。羊,古同“祥”,吉祥。羊又是祭祀的祭品,“祥”字的“示”部表示“祭桌”。所以羊又象征着追求美好的信仰。美、善,皆从羊部。

所以从“義”的最基本的汉字结构看,“義”字就会意着下面的“我”在努力追求实现上面的“羊”的美和善。我心向善即是“義”,追求光明、善良、正义、进步的事业即是“義”。这是“義”字创造出来时就已具有的善良正义进步的属性。

义在《释名》中解读:义,宜也。裁制事物,使各宜也。《易·乾卦》:利物足以和义。又《说卦传》: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义几乎可以与所有正面、积极、美好的字眼组合形成新的代表进步、向上的词语:如仁义、忠义、孝义、礼义、义气、恩义、信义、侠义、正义、公义等,所有与义相悖的词语,如:薄情寡义、背信弃义、忘恩负义、无情无义、不忠不义、不仁不义等,都是古代以及现代社会所不能接受的不道德行为。

《容斋随笔》解读义的组词原则:仗正道曰义,义师,义战是也。众所尊戴曰义,义帝是也。与众共之曰义,义仓,义社,义田,义学,义役,义井之类是也。德行过人曰义,义士,义侠,义姑,义夫,义妇之类是也。自外入而非正者曰义,义父,义儿,义兄弟,义服之类是也。衣裳器物亦然。在首曰义髻,在衣曰义襴,义领之类是也。合众物爲之,则有义浆,义墨,义酒。禽畜之贤者,则有义犬,义乌,义鹰,义鹘。

无论传统文化中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还是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也都处处显露义的无处不在,和义的核心地位。

孔子在《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宜即适宜,即应该不应该。“义”是孔子君子人格价值取向的重要原则,因此孔子又说:“见利思义”(《论语·宪问》),“见得思义”(《论语·季氏》)。甚至将重义轻利作为君子的优秀品质之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孟子则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为前提。《孟子.离娄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信,是做人的根本,《谷梁传》中说:“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孔子讲“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信是五常之一,是为人处事的最根本规范,但信的核心则是义。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论语·卫灵公》)义是礼仪、谦逊、诚信的核心,礼仪、谦逊、诚信是义的外在表现。所以孔子《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意思是:君子之所以能够立足于天下,就是因为天下没有不适合君子的生存环境,没有君子所不能做的事情,君子处世待人接物不是以人为标准,也不是以事为标准,而是以义为准则。

义又通“仪”,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己之威义也。言己者,以字之从我也。己,中宫。象人腹。故谓身曰己。义各本作仪。今正。古者威仪字作义。”

仪者,度也。指气度、气质。可解释成威仪。古云:“有威而可畏谓之威,有仪而可象谓之仪。”《易传》曰:“君子望之俨然可畏。礼容俯仰各有宜耳。”古代的仪,从我,从义。董子曰:“仁者,人也。义者,我也。谓仁必及人,义必由中,制也。从羊者,与善美同意。”威仪来自于“义”的内核,在外即表现出凛然不可侵犯的气度。

现代很多人将中国的对外形象读成“礼仪之邦”,其实是错误的,正确的读法应该是“礼义之邦”。中国古来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义之邦”。典籍依据:《诗》序:“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礼记》:“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记·礼运》引孔子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失其义,陈其数(仪节),祝史之事也。故其数可陈也,其义难知也。知其义而敬守之,天子之所以治天下也。”礼是借仪来实现的,仪的内核是义,所以义是礼的核心,也是礼的灵魂。

传统文化对仁、义、礼三者都做了细致的描述。如果没有礼,人类社会仍然还处在野蛮时代,不知文明;如果没有仁,人就会变得残忍好杀,相互残害;如果没有义,人就会失去方向,没有原则。没有原则,就没有道德标尺,就会失去道德底线,就会破坏社会的安宁与和谐。

义是仁和礼的最高原则,一个人是否有仁,是否知礼,都是以是否知义为前提的。义是人类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孔子在强调“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的同时,也号召人们“徙义”以“崇德”:“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小聪明),难矣哉!”(《论语·卫灵公》)又说:“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自孔子学说出现至今已近2500年,国学热儒学班也是一波接着一波,但是孔圣人的殷殷劝善行义之心依然束之高阁,崇德尚义的道德精神依然被空洞虚伪的礼仪包装所曲解,究竟是因为古人讲解的不够清楚透彻,还是时代脱节太久现代人理解力退步,还是什么别的原因?不言自明。在社会思潮滚滚向前,全国人民一起向钱看的大氛围下,我又怎能螳臂当车,不自量力?只能借此微信公众平台发一发牢骚,抒一抒感慨,懂得的人会心一笑,不懂的人也且随它吧。[转自:中国前沿资讯网;作者:彭允好,系中华全国道德建设促进会会长、关帝文化传媒(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

 

最新信息

  "僵尸企业"和暂时处于困难中的企业不同。[详细]

推荐信息

  "僵尸企业"和暂时处于困难中的企业不同。[详细]
中国企业文化传播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39152号-2
郑重声明:本网页面构造与内容设置全部为自主创意,如有模仿或雷同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