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了正月初三,传统的春节在不少农村似乎“嗖”地一声就结束了。
已经有3年没有回甘肃靖远农村过春节了。驾车行驶在已经走了N年的熟悉的路上,眼前风景依旧,黄土高原,干山枯岭,假如这也算得上风景的话。尤其是今年是个罕见的“干冬”,几乎就没有下过雪,乡村的小道上,尘土几乎能淹没轮胎。事实上在西北农村,这个季节,实在谈不上什么风景,唯一让人倾心的是湛蓝的天空。
今年的春节,记者感到,在一些农村,小时候那种浓浓的年味已经不见了影子。作为一种传统节日,一些基本的年俗,除了上坟、贴对联、给长辈磕头拜年、祭灶等尚存外,春节已经过得简单而粗糙,文化味道日渐式微。
在中国所有的节日里,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农村人很忙了,忙着出外打工挣钱。”年逾古稀的父亲说,“人们没有足够的时间过一个消停的完整的年了。”
事实上也是这样的。在村里,空巢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一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有的大年三十尚在回家的路上;外出工作的人员大年三十还在上班,回老家过春节只能在大年初一。而春节最重要的,是大年三十晚上的团圆。“年三十回不了家,就不像过年了。”父亲这样说。而一年中很难团聚的兄弟姐妹们,聚集到一起,年也过得单调,更多的活动就是打扑克搓麻将,坐等日落和日出。
按照传统,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开始,春节的序幕就已经拉开了,一直到正月十五,每天都有不同的内容: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灶王爷上天”之日;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置办年货;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大年三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大年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俗称“迎婿日”;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大年初四祭财神;大年初五俗称“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大年初六,商店酒楼正式开张营业;大年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大年初八是谷日,传说是谷子的生日;大年初九是玉皇大帝的诞辰,要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大年初十是石头的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大年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正月十二,搭建灯棚,为元宵赏灯做准备;正月十三,灶下点灯,预放元宵;正月十四,临水娘娘诞辰,是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正月十五,夜照田蚕(神),观颜色判断一年的丰歉,后演化为元宵节观灯等等。
事实上,在很多农村,这些传统的年俗现在都是无法逐个逐日完整演绎的,主要还是人员流动的缘故。年前,外出人员就像断了根的浮萍一样,怀着一种寻根的冲动,千里迢迢而回。到了大年初三,好多人员又开始外出,就像被惊扰的麻雀群,扑啦啦又飞走一空,留下老人和小孩,小山村又恢复了它的静谧。春节就像是原本该固定要刮的一场风,在整个社会的快节奏下,虽然不曾断线,但也是倏忽而过。
“年轻人现在已经不知道这些风俗了。”父亲说,“春节对老人来说,就是盼望儿孙们回趟家。哪天父辈们都过世了,兴许他们春节就都不回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