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大二学生小郑因无力偿还网络贷款而跳楼自杀。这一事件在引发人们对“学校贷款”“学生网贷”关注的同时,也为当前教育中财经素养培育的缺失敲响了警钟。
据了解,自2015年下半年以来,面向在校大学生的网络小额贷款平台成了小郑赖以“周转资金”的依靠。并且,为借到更多钱,小郑借用、冒用共计28名同学的身份证、学生证、家庭住址等信息,分别在诺诺镑客、人人分期、趣分期等14家网络小额贷款平台共计贷款58.95万元,却最终因难以承受压力而结束了生命。
网络小额贷款这一方式在大学生中已非常普及,对于学生们来说,申请便利、手续简单、放款迅速,是这种贷款形式吸引他们的主要原因。但事实上,部分贷款存在信息审核不严、高利率、高违约金等问题,而学生在增长的消费欲和侥幸心理下可能“连环贷”,因此陷入财务危机。
固然,“校园贷款”“学生网贷”在发放对象、资金用户、发放额度等方面均存在监管空白,但必须看到,中国学生财经素养缺乏才是让一些孩子身陷囹圄的根本原因。
财经素养是关于财经概念和风险的知识和理解力,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解力的技能、动机和信心。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财经素养很早就被列为教育发展战略性目标。而在我国,国务院去年发布的《关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虽然提及教育部要将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但截至目前,教育管理部门仍未将该工作纳入议事日程。
实际上,青年学生是否具备足够的财经素养,确实关系到一个国家未来的经济、金融安全。而要让财经素养成为国民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就必须将其纳入学校教育之中。另一方面,当前绝大多数青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极少从家庭中获得财富方面的教育,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财经素养方面也没有足够的认识,这些都使财经素养成为中国学生综合素质中的短板。
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新的金融局面,面对社会消费心态出现的新变化,培育财经素养已经到了必须提上教育重要议程的时候,同时也需要政府部门、家庭和全社会的支持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