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基德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纺纱车间,工人正在生产操 木禾/摄
中国服装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陈国强
消费者和制造者关系正在重构,服装制造者要掌握新的服装消费特点,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
中经服装产业景气指数报告显示,三季度,中经服装产业景气指数为95.8,与上季度基本持平。监测数据体现了服装行业景气度基本保持稳定,同时也反映出行业景气维持在较低水平。
当前,中国服装业正处于转型的阵痛期。新技术正在改变甚至颠覆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重构着消费者和制造者之间的关系。面对新的形势,作为基础性消费品产业和高度市场化的行业,服装行业要重新审视消费环境和趋势的变化,研究掌握消费者新的消费特点和习惯,从而对服装制造进行有针对的调整、创新、转型和变革。
目前,人们的服装消费特点可主要概括为三点。一是消费水平呈现多层次。我国是个消费大国,服饰消费因地域、文化和收入差异,呈现出多种层次。二是消费喜好个性化多元化。着装追求个性化多元化已经完全替代了过去的“模仿型排浪式”服饰消费。三是消费形式多样化现代化。消费的信息获取、环境体验、购物方式、支付手段等都因移动互联网而极大改变。
服装制造如何适应服装消费的新趋势?从近几年产业环境的变化和产业自身的探索来看,服装产业的中国制造必须加快信息化、工业化和服务化进程。
一是毫不犹豫加快实施信息化
信息技术革命方兴未艾,要主动制定战略,引导产业转型发展。近年来,无论是原有的服装企业还是新兴的互联网企业,都为服装产业的信息化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消费互联网领域,最活跃或占比最高的是服装企业和服饰产品;在产业互联网领域,运用大数据,积极实践智能制造。服装产业要不断加快对生产流程的智能化改造,进行柔性化生产,实现快速反应。也就是说,服装产业必须加快全产业链的信息化进程。
二是精耕细作加快补课工业化
我国在加快实施信息化的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工业化的程度还不高,还需要补上工业化这一课。服装产业的工业化补课包括,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不足和整个产业链的协同性不足,这原本都属于工业化3.0范畴的内容。当然,在信息化的推进下,我们的补课会容易一些,速度会快一些,甚至可以弯道超车,但精耕细作的态度不能少,产业的工匠精神需发扬。
三是敢于探索加快转型服务化
包括服装产业在内的不少行业,长期把自己囚禁在“制造”或“工业”的范畴内。我们必须看到,特别是随着信息化的推进,原属于制造或工业环节的内容,逐步分离出来并形成独立的产业,且更加专业化、规模化、效益化,这就是“产业服务化,服务产业化”。服装产业企业的服务化,必将推进发展动力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我们期盼在服装产业内部分化或从产业外部进入,形成一批新的信息、物流、金融、文化等专业化服务性的企业或平台化企业,从而能够适应和引导新的服装消费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