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无病,自然天下无医。
22年前,熊晓明下海经商,从事制革行业完成原始积累,但市场的混乱、行业的粗糙和环保的压力,让他心存芥蒂,不得不卖掉工厂。
22年后,熊晓明进击大健康产业,在华大基因们之前首次提出肿瘤个体化治疗,把企业做到新三板上市,又在国内一片荒芜之中,硬是完成了整合医学的全产业链布局,再利用共享养生模式,通过线下“衡养”实体店造福给更多人。
面对《商界》记者的采访,熊晓明不是那种个性张扬的表演型企业家,曾经试错的孤独、坚守的焦虑、看准风口的坚持都被他精准地控制在平缓的语速下。
沧海桑田,得失在人。在没有现成榜样和参照系的情况下,熊晓明是如何在创业的孤独岁月中拉出时间轴,把整合医学在中国做到从0到1,又是如何进入领先行业一步又一步?
皮革老板卖厂记
熊晓明的故事是一条递增线。
时间拉回到1995年,在皮革行业摸爬滚打了7年的熊晓明,已经从国营厂的普通技术员,晋升为台资企业的厂长。彼时,市场经济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国家开始鼓励皮革等轻工业发展,而一首苏芮的《跟着感觉走》像某种暗示,让熊晓明的内心蠢蠢欲动。
也许是中年危机,也许是时代剧烈变化和生活规行矩步的矛盾,也许又仅仅只是“为了赚更多钱,让生活变得更好一点”。30岁的熊晓明终于按捺不住,成为西北轻工学院那一届皮革系里第一个下海经商的人。
那个年代,做生意赚钱得靠胆子大。皮革当时算是暴利行业,特别是门槛很高的制革业,往往技术含量决定了同一批毛皮胚价格能否翻一倍。技术出身的熊晓明有天然优势,再加上市场环境好,很快便站稳了脚步。
制革厂的老板们,少有科班出身,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大家吃吃喝喝绑定在一起,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是用江湖情义那一套逻辑。比如他们不怕工厂欠款,在当地多有黑白两道关系,有一千种办法可以把欠款追回来。
但熊晓明不行,制革厂要把货源供应给下游的中小型鞋厂,这些鞋厂会收购一批二手设备,招聘几个工人搭个草台班子,它们很多都是候鸟型企业,做完一单就撤。曾经有鞋厂欠了熊晓明十几万元,等他去催款的时候早已经人去楼空,“读书人”熊晓明措手无策,在粗犷的制革行业显得格格不入。
时间和数字是冷酷无情的,像两条鞭子,悬在熊晓明背上的除了市场的混乱,还有行业发展的痛点。
制革对环保要求很高,比如常用到的铬鞣剂,用它鞣制成的皮耐水洗,能贮存更久。但铬是一种致癌物,从脱毛到熟皮这个过程会用到大量废水,严重污染环境,而行业的潜规则却是在国家标准下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很多工厂只是把没处理透的废水草草处理。
而从大的趋势来看,制革行业也不是长远之计。皮革行业最早从意大利等发达国家转移到中国,最终也会因为经济和环境的矛盾,转移到更落后的地方去。
熊晓明越来越不看好制革行业,连他的孩子也因为嫌弃工厂脏乱差,不愿意继承,再加上长期接触污染皮革,他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差。一系列原因堆积起来,让熊晓明下定决心趁早卖掉工厂,告别这个行业。
2007年,熊晓明遇到了一个契机。一家外企需要没有致癌化工材料的皮革,找了很多工厂都吃了闭门羹,没人愿意单独给它开一条生产线。但熊晓明却欣然答应,他把以前的生产线全部停掉,专门给对方做这种定制材料,合作大半年后,顺水推舟把工厂卖给了对方。
在皮革行业的7年,熊晓明就像是从瓦砾堆里爬出来一样,满身伤痕和疲惫。他不再想做一个“挣快钱”的生意人,他曾受过物质生活的磨砺,有不错的基础知识,还有一些时光打不掉的理想主义。他甚至一直有一个伟大梦想——为以前的行业“赎罪”,用自己的能力帮助更多的人。
天使的大健康梦
卖掉工厂后,熊晓明果然多了一个新角色——天使投资人。
那段时间,国内掀起了一股大健康热潮,数百亿元的资本扎堆这个行业。熊晓明在美国耶鲁大学有一个任职研究员的朋友,正好得到一项医学专利技术的授权,准备回国创业。
这项专利技术是卵巢癌的早期检测,已经在耶鲁大学医学院广泛使用,而且效果不错。熊晓明很看好,以朋友的身份投资了这个项目。
做投资的人都知道,没有一个企业的发展和当初设想的轨迹一样。卵巢癌的早期检测需要向有关部门申请报批,但早期检测无法认证后面会不会生病,在国内根本没办法报批;再加上当时国民对于预防性检测意识淡薄,项目经过几个月的市场试错,最后不得不放弃。
既然预防性检测太超前,熊晓明决定干脆转型治疗性检测,做肿瘤的靶向药治疗。这是一个大胆的创新,彼时靶向药刚刚得到中国药监局的认可,熊晓明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国内首次提出了肿瘤个体化治疗。
几年之后,肿瘤个体化治疗成为风口,华大基因、博奥生物等基因检测公司纷纷涉足。好风凭借力,熊晓明的企业因为布局得早,顺利成为国内新三板扩容后的首批企业。
企业虽然成功了,但熊晓明却萌生了退意。那个时候,他每天要接触大量肿瘤病案,不断累积的负能量让他身心俱疲,2013年熊晓明患了严重的顽固性腰疼。
“晚上只要一疼醒,就再也没办法入睡。”经人推荐,熊晓明去了加拿大温哥华的一家诊所,医生不给拍片,也不给吃药,只是通过检测他的食物不耐受源和肾上腺素,通过饮食生活的习惯进行调节。虽然听着很玄学,但是一个多月之后,折磨熊晓明两年的腰痛竟奇迹的消失了。
后来熊晓明才知道,治好自己腰疼的正是整合医学疗法。医生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用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西医的“循证医学”结合,找到了他腰疼的根源,即牛奶、鸡蛋、面粉等不耐受导致的慢性炎症。
那时,熊晓明作为投资人正在美国和加拿大找项目。他进一步研究发现,整合医学在美国已经发展了半个多世纪,美国国会早已通过整合医学法案,已经进入了主流医学,有很强的临床科学性。
“集百家所长,成一家之言”是整合医学的特点。比如,整合医学通过大量临床数据发现,太极拳对老年痴呆症具有显著效果,而东方的禅学也能治疗抑郁和烦躁。意外进入视野的整合医学,一下子就被熊晓明看中,而中国市场显然还是处女地。
但他没想到,大趋势之下,有无数纷繁的小潮流,可能把他带向无数个未知的未来。熊晓明刚把整合医疗带回中国之时,不接受成为普遍现象,“客户把我们的方案给医生看,医生一看就说这个是骗人的,哪有不吃药就会好的病。”
而熊晓明创办博厚健康更是被外界质疑,尤其是自建整合医疗一系列产业链——培训医生、建立检测中心、研发医用营养品,仅仅一台检测机器就是几百万元,运营成本太高,4年下来投入了1.2亿元。
但是,成本到底高在哪里,低又应该往哪些地方低,很少有利益相关者会明说。因为模式的轻与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业担当的总和。
博厚健康没有被拖垮,反而是越来越多被认可,在没有公开推广下,仅靠口碑传播已经服务了1000多名客户。整合医学已然成为时下热门,博厚健康更是中国整合医学最响亮的名片。
在熊晓明看来,创业分为两种,一种是为了钱,一种是为了梦。两次创业,在得到基本的物质满足之后,熊晓明更加确信,自己想要的是第二种。
共享养生造风者
有人问熊晓明,为什么他能把一个看似不太靠谱的东西坚持出结果。就像那个挖井的故事——太多人停在泉水涌出的前一分钟。
这种自信更是来源于看得见的趋势。政策不断应声落地、互联网大潮冲击传统医疗,民营医疗进一步市场化的蠢蠢欲动,大健康行业必将在这样的趋势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其中被誉为未来风口的整合医学。
这意味着,提前布局全产业链的整合医疗平台,在这一进程中,并不仅仅是一个站在风口的幸运儿,它终将是一个颠覆者。
目前,博厚健康已经成为一家集产业投资、医学研究、医疗技术开发、临床医疗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公司。经过几年探索与思考,熊晓明不再生硬的提整合医学,而是给博厚明确提出“全球·健康·养生”的发展理念。
首先,医不叩门,医疗是一个“有了病才去治疗”的被动消费,而这个过程给人的印象往往很痛苦。熊晓明决定借助养生的概念,在养生的过程中植入博厚的整合医疗解决方案,让患者主动快乐的讨好健康。
传统医院靠药物和医疗器械赢利,行业里面没人做靠健康解决方案的精准养生,但熊晓明却要用博厚健康给养生行业定一个标准,它创新的提出体制再造的共享养生模式,成为中国高达70%的亚健康人群的有效健康方式和新潮流。
共享养生是一个什么概念?熊晓明举了一个例子。博厚健康通过组合中医的香灸,用户可以通过博厚健康的互联网养生平台,购买香灸条或香灸泥,也可以预约喜欢的香灸师,然后到线下的“衡养”健康中心免费做香灸服务。
“衡养”的会员随时可以到健康中心做检测,知道身体全面的检测数据,再配合美容保养和休闲运动为一体,把人留下来,再慢慢植入引导整合医疗。
除了家门口的养生之外,博厚健康还把客户带到大自然,做个性化健康养生旅游,比如腾冲的火山石,福州的地热温泉等。同时还打造“衡养”别院,让客户回到乡村,回归绿水青山,通过文化、养生、佛学等教育,从身心上皆得到复原固本。
当然,除了这些共享空间,博厚健康还将构建国内首个整合医学诊疗SaaS系统,届时无论是公立或民营医院,还是健康管理机构,都可以通过SaaS系统共享博厚健康的医生、设备、产品和服务。
这种共享不仅是产品共享,熊晓明更愿意把博厚健康以及所代表的整合医学这份事业共享。在博厚健康如今的团队里,有来自大洋彼岸美国华盛顿大学、美国威斯康辛医学院等优秀精英,也有国内各个医疗产业领域大牛。
比如,负责营销的副总裁廖信珉,他本来就是护肤品老板,把旗下项目卖给欧莱雅后成为了博厚的代理商。在两人的一场酒局中,廖信珉向熊晓明提出三个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希望把COO的位置留给他,很好的希望发挥自己的能力。结果熊晓明当真了,第二天就打电话邀请对方加入,廖信珉也当仁不让,只要了1美元月薪。
搭建舞台,让大家在这个舞台上出彩的表演,自己只做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作为整合医学在中国的铺路人,熊晓明用实际行动捍卫了自己的初心,进而与有志者共同做大这个蛋糕。
有一种观点认为,绝大多数企业家属于“天派”,精于商业模式设计、上游布局。而熊晓明属于“地派”,脚踏实地做事情,用德行聚沙成塔,他用经历告诉我们,所谓不可战胜的趋势并不高深,它就是每个人内心本来的样子,就像他所坚信的整合医学已经成为一笔造福国人的财富。
后记
一千个创业者就是一千个哈姆雷特,熊晓明属于目的性最单纯的那一种。现在的熊晓明已经能对着我们自信地解读所谓“命运”了,一是看到趋势,二是坚持到底。
从普通的皮革厂老板到整合医学中国铺路人,一个人想要取得成功,当然需要运气,但是想持续地成功,单靠运气显然不行。熊晓明持续成功的背后,对于那些处于真实商业社会中的人,特别是有大健康梦的人,一定有一些借鉴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