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解读“习主席的文化理念”系列专题  ◇游玩勃隆克沙漠,食宿裕都宾馆  ◇多媒体公关宣传/整合营销  ◇火!2016北京风痕“10+30=1800”网媒炒作推广方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聚焦

温州“个体转企业”升温现象透析

时间:2013-05-15 13:52:38  来源:温州日报  作者:王可珂

个体.jpg

 

 

小商铺转型为大公司,不仅意味着能从市场分得更多的“蛋糕”,更是市场主体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然而,在转型为企业的过程中,也有部分个体户踌躇不前。记者在采访中就听到一些声音:“转型的过程容易,但思路要跟着转型并不容易,仍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后续引导与服务。”

[ 担忧:走惯老路,怕思路转不过来]

上个月的一个午后,浙南粮食批发市场的经营主们聚在一起,听工作人员宣传“个转企”政策,但有意向转型的却并不多。

“都习惯了自己一手抓。” 该市场的个体户黄伯说,从事大米经营40多年,早就形成了一套亲自选货、进货、收钱的经营模式。现在突然转型升级为企业,以前摸索出来的经验怕会不受用,这让他心里没有底。

在那个“放下锄头,扁担拿起来”的年代,当时年仅十几岁的黄伯为了养家糊口,半夜偷偷划小船到现在的动车南站,向当时的生产队收购谷子。等谷子加工成大米后,他又要一大早挑着扁担,去市区的大街小巷叫卖。

即便到了今天,黄伯的小船早已换成大型货车,小扁担早已变成一个个米铺,但他还是习惯事事亲力亲为。

“我今年56岁了,几十年来,每天都不会超过7点起床。”黄伯说,每天早上他都要到店里数数货物,定定计划才放心。

就像农民习惯了自己播种、收割一样,不少老一辈的个体商户习惯了“一人当家”。现代公司的一套管理办法,对于他们而言是门新学问,“企业两字写起来容易,实际如何经营、管理,我可是半点不会。”黄伯的话,道出了不少个体户的担忧。

[ 聚焦:成本问题,加减乘除最关心]

升级后要申报、做账,是很多个体户对是否转型为企业的又一大顾虑。

从事手机经营的80后小周不愿转型为企业,最大因素在于一个“税”字。小周说自己卖手机,一个月的营业额在起征点2万元以下,无需缴税。若转型为企业,自己不懂做账,还得专门请一位会计负责每个月的网上申报。目前,自己的生意还在起步阶段,贸然升级反而要多分出一部分财力、精力。

同样的顾虑,也出现在浙南粮食批发市场的经营户身上。“粮食批发的利润本来就薄,请会计一个月的工资都得占去不少利润。”经营户潘先生说。

“希望税费方面再多一些优惠”,这是记者采访过程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针对‘个转企’的纳税人,我们实行5年财政扶持政策。”温州市鹿城区地税分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凡是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都可以在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方面享受到相应的税收优惠。

[ 呼吁:升级途中,后续措施要跟上]

“生意想再做大一点。”个体户诸先生从事五金行业已有十多年了,他对“个转企”颇为动心。

工商、财税、社保等相关部门,能否提供“一条龙”服务?采访中,诸先生提出这样的期待。

“目前我市‘个转企’领导小组正联动各个部门,制定更多接地气的政策细则。”我市工商部门相关负责人透露,届时,将采取各部门联动合作的方式,为有转型升级需要的个体户一一解答疑惑。

此外,我市各大商业银行显然也已注意到这批“个转企”的新贵。农行梧田支行表示,目前他们正与当地工商所联系,在不久的将来,将为这批刚刚起步的企业建立专门的信息库,上门提供信贷优惠的服务。

在采访的最后,诸先生还提出了心中的希望:转成企业后如何运作,路要怎么走,他希望政府部门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鼓励转型上,更能提供实打实的后续指导和服务。

记者手记

1980年,温州人章华妹领到了工商证字第10101号——我国第一张盖着大红印章的个体户执照,成为“全国第一个个体工商户”。在此后30多年的时间里,个体户作为我市市场主体,成为推动温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这成千上万的活跃因子也遭遇了各类发展瓶颈:牌照土地不能竞标、融资贷款难、抗风险能力低,阻碍了温州经济进一步转型发展。

市场主体只有不断更新升级,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商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个转企”作为一项大工程,既有市场主体升级的内在需求,同时也要靠“有形的手”因势利导。在具体工作实施中,各级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对各类个体户分门别类,不能“一刀切”地推进工作,避免“拔苗助长”。多听听市场主体的声音,不断更新政策措施,更好地适应新需求,更好地推进“个转企”健康有序地发展。

最新信息

  本网讯 苏宁要建立一个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智能[详细]

推荐信息

  本网讯 苏宁要建立一个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智能[详细]
中国企业文化传播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39152号-2
郑重声明:本网页面构造与内容设置全部为自主创意,如有模仿或雷同将追究法律责任